华东某电镀厂负责人咨询,其厂目前用RO膜来处理氰铜废水,但出水铜离子在生化前无法降到1ppm以下(去除率约为85%),尝试用常规除铜药剂也较难达标,且成本较高。
其实这并非个例,该类企业普遍受同一问题制约:即氰化物与铜形成的氰铜络合物,难以拆解,存在处理效率低、成本高及安全隐患等问题。
氰铜废水主要来源于工艺过程中的 “溶解 - 清洗 - 废液排放” 环节。这类废水的特点是:氰化物浓度高(游离 CN⁻通常 100-1000mg/L)、铜浓度高(10-500mg/L),且含大量未反应的氰铜络合物,毒性极强。
氰铜废水属于"双重毒性体系",采用次氯酸钠破氰需大量投加,且会产生致癌性氯胺;即便氰化物去除达标,络合态铜仍难以破除,导致出水指标波动。
氰铜废水处理的难点可概括为:
1、络合物稳定难去除,易受干扰
2、药剂消耗大,运行成本高
3、剧毒物易引发安全事故
破解该难题的关键在于"先解锁再捕铜",所以我司推荐采用破氰剂KO-428与除铜剂KT-115组合方案。通过“预破氰-重捕-絮凝分离”的全流程协同,实现废水污染物的深度去除,确保出水达标。
第一步:破氰处理
氰化物(尤其是游离 CN⁻)剧毒,且与铜形成稳定的氰铜络合物(如 [Cu (CN)₄]³⁻),需先通过加入破氰剂Eugene KO-428将其转化为无毒 / 低毒物质(如 CO₂、N₂)且不会产生氯胺等二次污染物,较传统次氯酸钠溶液等两段式破氰具有反应速度快,分解能力较强等优点。同时破坏络合结构以释放游离铜离子,为后续除铜奠定基础。
第二步:除铜处理
破氰后,氰铜络合物解体释放出游离 Cu²⁺,需通过 “沉淀、吸附、电解” 等技术去除,通过投加重捕剂Eugene KT-115与 Cu²⁺生成螯合物沉淀,在pH值2.5至10的范围内均可稳定反应,经固液分离(沉淀、过滤)去除,铜离子去除率可稳定在95%以上,同时还能去除其他多种金属离子,形成的金属沉淀物很稳定,没有二次污染。
该电镀厂采用此方案后,原水铜含量从10.7mg/L,处理后降至0.51mg/L,连续监测均达标。药剂成本较此前也降低20%左右。
水样 测试 | 原水 | KO-428 KT-115 |
加药量 | 加药量 | 0.2g+ 0.2ml/L |
Cu mg/L | 10.7 | 0.51 |
若您的工厂同样面临此类困境,可先尝试寄送水样来检测。我司专业人员将根据您的废水氰化物浓度、铜含量,pH值等参数,定制专属药剂投加方案,欢迎咨询了解。
常见问题:
问:如何确定药剂加量?
答:明确原水的重金属浓度、pH 等关键参数,为后续小试提供基础数据,一般以小试确定投加量,如200ppm,400ppm,800ppm梯度投加处理后观察外观,检测重金属残留达到要求为准.
问:药剂添加方式需要注意什么?
答:一般固体可直接用喂料机添加,液体药剂可稀释10-20%用隔膜泵添加。
问:反应时间有没有要求?
答:一般反应时间20-30分钟即可。
微信公众号
微信小程序